(一)组织机构
医装院领导:院长熊蔡华,主持研究院行政全面工作,负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书记汪峰,主持研究院党务全面工作,负责党建、思政、宣传、人事、人才、财务等工作;副院长陶光明,分管研究院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赵精晶,分管研究生招生及培养、研究生导师管理等工作;院长助理王博,协助院长做好重点科研平台建设及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
医装院聚焦五大研究方向,分别为类生智能医学基础、医学诊断微系统、智能精准治疗装备、脑认知与康复医疗装备、柔性智能材料与器件。
1.类生智能医学基础:面向未来医疗场景,融合类脑智能与类生感知与执行,利用先进的微光机电系统,为医疗装备赋予智能;类生智能医学基础涵盖类脑智能、类生感知与执行和大脑/人体与外设的交互等关键技术和类生智能体研究。研究重点包含类脑智能、类生感知与执行、脑机接口与交互。
2.医学诊断微系统:面向癌症等重大疾病诊断中的挑战性难题,以微光机电系统(MOEMS)为技术突破口,致力于临床诊断过程的智能化、微型化、精准化和快速化;医学诊断微系统涵盖体外诊断、医学影像和术中病理等环节需要的关键技术和临床应用研究。研究重点包含术中快速诊断、影像流式细胞分析、超声诊疗。
3.智能精准治疗装备:面向复杂外科手术中多维度解剖结构精准辨识与操作的挑战性问题,本研究方向以医学影像智能处理与多维数据融合为技术突破口,致力于构建可视化、可量化、可控化的精准外科智能装备体系。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赋能微创手术器械与装备,实现从术前规划到术中实施的全流程精准控制,全面提升手术的精准性、安全性、微创性和智能化水平。数字精准治疗装备体系涵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数字化手术方案规划、智能术中导航以及智能微创手术器械等关键环节的核心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转化研究,形成从影像处理到实体操作的完整智能精准治疗生态链。研究重点包含智能手术规划与术中实时导航、微创手术器械、数字病理技术。
4.脑认知与康复医疗装备:面向脑卒中、脑肿瘤、脑外伤等脑损伤患者对受损脑区重塑技术与装备的重大需求,以脑认知研究为基础,聚焦新型脑机接口、具身智能机构设计和人机自然交互等难题,开展人机混合智能装备研究,为新型脑机接口控制的智能医疗装备的研发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研究重点包含脑神经环路重塑技术、脑损伤患者意图识别、脑损伤患者的自主控制。
5.柔性智能材料与器件:面向医疗装备领域对柔性化、功能化和智能化的迫切需求,通过融合材料科学、光电子信息、人工智能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技术,致力于解决传统刚性材料和单一功能器件在人体复杂生理环境中适应性差的难题。亟需突破柔性智能材料与器件的耐久性、功能集成度和制造工艺的瓶颈,以满足健康监测、康复治疗和微创手术等场景的多样化需求,为医疗装备的柔性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研究重点包含智能纤维与织物、被动热管理新材料、微创医疗纤维机器人。
(三)医装院顾问委员会
医装院顾问委员会:为医装院的发展规划提供战略指导和咨询。
陈孝平院士、丁汉院士、李培根院士、马丁院士、邬堂春院士、熊有伦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四)医装院学术评议委员会
医装院学术评议委员会:负责对医装院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进行院内学术评议,对重大学术方向进行规划评议。
主 任:熊蔡华
副 主任:赵精晶
委 员:陈文斌、韩芸耘、郭家杰、罗亮、马波、陶光明、汪峰、王志华、王琳(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五)医装院工会
主 席:赵精晶
委 员:刘稷轩